-
【國際代碼】
Bladder
-
【經脈循行】
足太陽膀胱經起于目內眥(睛明),上額,交于巔頂(百會)。巔頂部支脈,從頭頂到顳颥部。巔頂部直行的脈,從頭頂入絡腦,向下至項部,沿著肩胛內側,夾脊柱,抵達腰部,進入體內,絡腎,屬膀胱。腰部的支脈,向下經過臀部,進入腘窩中。后項部的支脈,通過肩胛骨內側緣下行,經臀部,沿著大腿外側后緣,與腰部支脈在腘窩相合,從此向下,通過腓腸肌,經外踝后,沿著第5跖骨粗隆,至小趾外側端(至陰),交足少陰腎經。
【附】《靈樞?經脈》:膀胱足太陽之脈,起于目內眥,上額,交巔。其支者:從巔至耳上角。其直者:從巔入絡腦,還出別下項,循肩膊內,夾脊抵腰中,入循膂,絡腎,屬膀胱。其支者:從腰中,下夾脊,貫臀,入腘中。其支者:從膊內左右別下貫胛,夾脊內,過髀樞,循髀外后廉下合腘中——以下貫踹內,出外踝之后,循京骨至小指外側。
-
【主要病候】
臟腑病證:小便不通,遺尿,癲狂等;經脈病證:目痛,鼻塞多涕,頭痛以及項、背、腰、股、臀部及下肢后側本經循行部位疼痛。
-
【調理要點】
本經腧穴調理頭面五官病,項、背、腰、下肢病證及神志病。位于背部兩條側線的背俞穴及其他腧穴調理相應的臟腑病證和有關的組織器官病證;頭面部、頸部穴位以近治作用為主。睛明、攢竹以調理目疾為主;眉沖、曲差、五處、絡卻調理頭痛、目眩。背俞穴分別調理相應臟腑的病證;膈俞調理血證。足太陽膀胱經第2 側線上的穴位調理作用與第1 測線上的穴位相近。其中膏肓調理肺虛證和虛勞證,志室調理腎精不足之證,秩邊調理腰骶痛。臀、股部穴位以近治作用為主;膝部以下穴位以遠治作用為主,其中委中調理腰背疼痛,承山、承筋調理痔疾,昆侖調理后頭痛,申脈調理癲狂,至陰調理胎位不正。
-
【操作要點】
睛明穴針刺時應首先將眼球推向外側固定,進針后不能大幅度提插捻轉,避免損傷血管和眼球,出針后應按壓針孔,避免出血;針刺天柱時應向下刺或直刺,并控制針刺深度;自第1胸椎到第2胸椎棘突旁的穴位應向脊柱方向斜刺,嚴格掌握針刺深度,不能深刺,以免刺傷臟器;針刺承山時刺激不能過強,以免造成腓腸肌痙攣;至陰穴矯正胎位多用灸法
-
【循行圖】
-
【總圖】